2021-06-14 04:43:02
1952年2月7日,朝鲜战争还在继续。虽然苏联援助中国的武器装备第一批已经到位,志愿军的火力也得到了增强,但是在空军方面,我军依然非常弱势。为了迷惑敌人,志愿军白天将高射炮隐蔽起来,并且在炮的附近埋藏好炸药。当敌机轰炸时,引爆炸药来达到迷惑敌机的目的。当敌机放松警惕之时,志愿军再集中火力,攻击敌机,这样可以保证最大的杀伤力,火炮隐藏的细节,可以脑补一下电影《金刚川》中的画面。
当天42军的侦查员发现有有十几架敌机护卫着两架直升机靠近敌方281阵地附近,并且还有降落的趋势,志愿军以为是在给敌军输送弹药补给,在确定敌机身处高射炮的火力范围内时,军长吴瑞林当即下令击毙这两架直升机。
一时间,炮火嘶鸣,当即击落一架,另一架也被击伤,最终爆炸。因为当时志愿军一个炮火集群的通讯被炸断,志愿军并没有对这两架直升机再进行持续的炮火打击。这个疏忽,事后让志愿军的肠子都悔青了,因为这两架直升机根本就不是运送物资的飞机,而是李奇微的座驾,他这次是来前沿阵地视察情况的。彭德怀得到这个消息后,并没有为没能击毙这个让他吃过苦头的美国人而懊恼,只是觉得错失了一次扭转战局的时机。
李奇微敢于身处前沿阵地,表面上看似是因为志愿军没有空军,其有恃无恐。但是如果从深层次分析,我们会发现李奇微真的是志愿军一个合格的对手,而他之所以难对付,恰恰来自于他敢于和看重实际考察前沿阵地。
与麦克阿瑟的狂妄不同,李奇微是一个沉着、冷静、务实的人。在临危受命之际,刚上任的李奇微并没有急着在战争中进行表现,而是先取得战争实质的指挥权。他明白,只有先取得指挥权,才能充分使自己的战略执行到位,才能不让自己处于处处掣肘的境地。所以,在与麦克阿瑟的第一次交谈中,就明确提出指挥权的问题,得到满意答复后,才进行下一步动作。
平心而论,这时候的李奇微面对的情况比战争刚开始严峻得多。联合国军节节败退,他们从刚开始的狂妄无比到如今的心灰意冷,心情犹如从天堂到地狱。这时候的他们已经军心涣散、毫无斗志了。李奇微很明白这一点,他目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军队的“斗志”问题。
李奇微在二战中,参加过西西里岛登陆战役以及诺曼底登陆战役,虽然表现没有太过亮眼的地方,但也能称之为立下不少战功的人,李奇微打仗有个特点,喜欢出没前沿阵地,进行实地查看,这一次依旧习惯不改,而正是这一习惯,让他会快就发现了扭转军队士气的方法。
他在多次的前沿阵地视察中,发现很多阵地没有必要坚守,坚守这些阵地,不仅造成了重大伤亡,还没有很大的战略意义。所以他及时更正了前任错误的战略部署,即改变“人在阵地在”,这大大减少了美军的伤亡,因为根据之前的情况来看,反复的阵地拉锯,让美国军队损失惨重。这个命令一下,可以说挽救了很多美国人的生命,这也扭转了一直以来,联合国军低迷的士气。
同样,根据他对前线的细心观察和揣摩,他发现志愿军经常沿着山间小路迂回穿插,而美军因为是汽车行军,主要依靠的是公路。他命令美军,对这些山间小路要给予重视,对于公路两侧的制高点能攻占的一定要攻占,并建立阵地,然后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将各部队的控制范围连成整体。
以此来打击志愿军依靠山间小路的迂回穿插战术,他这个战术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消灭志愿军的有生力量,对比之前战场的情况,可以说这是一个突破。这些山间的高地,一度成为志愿军的绞肉机。
善于观察的李奇微,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结合自己前线考察的实际情况,以及之前战役的详细资料。他敏锐地发现了志愿军采用的“礼拜天攻势”和“月圆攻势”,针对这一情况,他制定了“磁性战术”。什么叫磁性战术?类似于两个磁铁的相斥相吸,李奇微让联合国军始终跟志愿军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志愿军进攻时,他们就后撤,后撤的距离恰好在志愿军的射程之外。当志愿军军需物资用尽时,再发起反攻,这一战术,让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吃了大亏。
李奇微刚开始进入联合国军时,胸前总是挂着两颗手雷。其他人不明白他的造型为何如此“别致”,直到他多次深入前线,多次在炮火中观察形势,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战术,才让人对其肃然起敬,毕竟之前的麦克阿瑟,只会在东京喝着美酒遥控指挥。
其实,李奇微故意在胸前挂两颗手雷,或许他也明白,游走在战火前线,子弹不长眼,危机四伏,也是给自己留一条最后的路。李奇微可以说是帮助美军稳住局势的人物,他临危受命,在美军最灰暗的时候上任的。而他之所以能稳住局面,跟他经常习惯深入前线,实际分析问题,不无关系。只是经过文章开篇说的那一幕之后,李奇微再也没有深入到前线视察了,也许是这一次的惊险后,李奇微也害怕了。
哲学与大众
Philosophy_mass
阅读有深度的文章,每天进步一点点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资讯▼
喜欢此文章请“点赞”和“在看”↓,分享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