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2 15:12:02
意大利空间局前局长巴蒂斯通接受总台记者采访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与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组合体日前已转运至发射区,正式进入发射准备阶段,逐梦星空,即将启航。日前,意大利空间局前局长、特伦托大学普通物理系主任罗贝托·巴蒂斯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在和平、合理利用太空上,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天和”核心舱的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在轨建造阶段的重要飞行任务,将验证空间站关键技术,为后续建设任务奠定基础。中国空间站建成后将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对此,意大利空间局前局长、特伦托大学普通物理系主任罗贝托·巴蒂斯通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项目规模庞大、技术含量高,是实现星际旅行的重要技术阶段。
他表示:“(中国空间站建设项目)是一个规模庞大的项目,可以让中国航天员长期驻留在太空。和苏联、美国以及后来由欧洲、加拿大和日本参与的国际空间站一样,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有着极高的技术含量,可以让一个国家规划自己的下一步,即让人类长期驻留太空,并前往月球,甚至其他行星,比如火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开启,无数航天人为此付出了不懈努力。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和中国“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计划等项目上,巴蒂斯通就同中国科学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科学家的工作精神和科学素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表示:“我们的合作非常有益,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我非常赞赏中国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专注度、科研能力,以及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
巴蒂斯通介绍,2018年2月发射升空的中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上,搭载了一个意大利研制的高能粒子探测器,与中方的探测器一起互为补充联合探测,大大提升了地震监测预测水平。这样的国际合作带来的利益不只属于中国和意大利,还属于全人类。
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项目欢迎世界各国的参与和合作。中国空间站建成后,由中意合作研制的高能宇宙辐射探测设施将被安装在空间站拓展仓上,开展10年连续观测。巴蒂斯通表示,人类在太空开展科研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也有实现重大发现的机遇,国际合作是必由之路。
他表示:“不仅在利用太空上,各个航天大国还要在保护太空环境上达成一致。因为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在这方面,中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和意大利)持续开展高能宇宙射线探测,是开展全球性科研的一个很好的范例,这样的科研只能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合作才能实现。”